崖居延庆:焦家洞遗址
崖居延庆:焦家洞遗址

崖居延庆:焦家洞遗址

延庆古名妫川,北东南皆环山,西接怀来,是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北方的草原文化和中原的农耕文化在此碰撞融合,使得这里的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春秋以降,北方部落多取道于此,入主中原,此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此,延庆诞生了三种特有文化,一是山戎文化,二是崖居文化,三是长城文化。说起长城,怀柔密云也有不少,但延庆最长,此外延庆南北两侧都是山,中间是一个大盆地,一条妫水河自东向西流过,仿佛聚宝盆,宜耕宜牧,这是北京其他区县所没有的。延庆北山(海坨山、松山)脚下的花岗岩地貌,因为岩体巨大,成就了2000米以上的大小海坨,也留下了少数民族的不解之谜——不知是哪个部落,在山脚岩体里开凿出众多隐秘的山洞。

《新唐书》和《新五代史》认为这个少数民族就是西奚族:“其君长常以五百人持兵卫牙中,余部散山谷间,无赋入,以射猎为赀。稼多穄,已获,窖山下。断木为臼,瓦鼎为钵,杂寒水而食。喜战鬬,兵有五部,部一俟斤主之。其国西抵大洛泊,距回纥牙三千里,多依土护真水。其马善登,其羊黑。盛夏必徙保冷陉山,山直妫州西北。至隋始去「库真」,但曰奚。”“其族至数千帐,始分为东、西奚。去诸之族,颇知耕種,岁借边民荒地種穄,秋熟则来穫,窖之山下,人莫知其处。”

我在《黑神话:北京的山》里提到,奚族人在妫水河北岸的花岗岩里,凿出六片藏身藏粮的洞,有朝阳洞、富余洞、狐狈洞、焦家洞、姚家营洞、七孔洞。其实还不止,往西除了旅游景点古崖居,还有马鞍山神庙(玉皇庙石窟)以及天皇山石窟,往北还有松山自然保护区里的八仙洞。

今天,先介绍位于烂角村(后改名为兰角沟)的焦家洞。此洞传说是抗辽名将孟良和焦赞居住过的地方,二人随杨延昭征战曾居于此,后人纪念他们,便称此洞为孟良、焦赞洞。说起杨家将,北京有很多相关遗址,百望山有佘太君望儿石,古北口有令公祠,房山昊天塔旁有孟良焦赞墓,光关沟就有穆桂英点将台和五郎六郎摩崖石刻。

《北京文物地图集》这样描述焦家洞遗址:张山营镇烂角村西1.5公里处,唐~辽,县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西山崖上,四面环山,共有四个洞窟,建筑面积72平方米。其中一号洞为上中下三层,相互连通,保存完好。门开在中层。洞内残留有陶片、瓷片。

《北京古迹概览》: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199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对遗址部分洞室进行测绘和发掘,发现了一些陶、瓷碎片。洞室凿刻十分精细,三层洞穴相互联通,结构合理,错落有致,整体风格及开凿年代与古崖居相仿,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由于遗址所处地区石质较差,又常年受风雨侵蚀,风化比较严重,现洞室多处有不同程度的坍塌,保存状况一般。

几年前,我与朋友实地踏勘,找到了焦家洞。

焦家洞遗址一共有4个洞穴,自低处往高处依次,标为1号~4号洞。

一号洞洞口低,贴着崖壁外的小道,可以直接进洞,洞分上中下三层,进洞就是中层,层高约1.8米。下层洞面积最小,但最漂亮,阳光透过来,照射到西墙上,长满青苔。中层有两个洞口通往上层,上层有一大一小、一方一圆的窗户。

二号洞在一号洞边,崖壁上只见一个窗,距离地面约三米,除非借助工具,不然很难攀登。

三号洞口长方形,人可直接进入,洞口有一个小石台。

四号洞可以踩着树枝爬进去,洞顶很矮,只能蹲着而无法站立,里面全是松鼠吃剩下的核桃。

为了观察崖洞全貌,我爬到垭口观察,发现可以直接看到远处的海坨山,而崖洞上的崖柏,外形苍劲,犹如黄山松。

图1 延庆张山营镇的八大崖居遗址
图2 焦家洞的4个洞窟都分布在东向崖壁上
图3 通过崖壁的小道,可以直接进一号洞,二号洞太高爬不上去
图4 一号洞向北镜头,山坡非常陡峭
图5 一号洞洞口进去就是中层
图6 一号洞下层长满青苔
图7 一号洞下层通往中层凿有台阶
图8 一号洞上层小窗和通道
图9 一号洞上层大窗和通道
图10 三号、四号洞外貌,四号洞可攀树枝进入
图11 三号洞洞口有凳子一般高的小石台
图12 四号洞里全是松鼠吃剩下的核桃
图13 崖体对面望崖洞,可惜看不到全貌
图14 延庆博物馆里展出的焦家洞照片
图15 兰角沟村多年前的旅游地图
图16 未开冬奥会之前的兰角沟风景区地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