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旅行和地学
闲谈巴厘岛联合国气候会议
闲谈巴厘岛联合国气候会议

闲谈巴厘岛联合国气候会议

一、巴厘岛上的客人

2007年12月3日,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美丽的旅游胜地——巴厘岛迎来了五湖四海近200个国家的客人,小岛一下子热闹开了。但这群客人此行不是为了欣赏巴厘岛迷人的风景,他们是来讨论如何给地球降温,具体地说,是一群“穷人”要求一群“富人”挑起降温的重责并在经济和技术上给予援助。“富人”对这种会议,内心当然是极不情愿,比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号称“伞形集团”的国家。但是,这是一次集体行动,是一次彰显正义和诚意的大会,谁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真的缺席。

这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旨在应付气候变化,确定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的大会。

曾和美国狼狈为奸,不顾反对毅然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澳大利亚这次给大会献上了一份隆重的见面礼,刚刚上任几天的新总理陆克文正式在《京都议定书》署名,此举赢得一片掌声。此前几个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也发布了他们近10个月才完成的包括中文版在内的气候评估报告,预先给大会做了科普热身:近些年的气温变化90%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有关,并以此告诫人们一定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000年底美国总统大选中曾败给小布什的戈尔凭借其满腔热血坚持不懈地宣传环保观念和投资并参与拍摄的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与IPCC分享了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狠狠地给了承诺要做“环保总统”却出尔反尔的小布什一个耳光。在小布什面红耳赤时,在榜样的激励和欧盟的积极响应下,这次谈判究竟能取得怎样的历史性突破呢?

然而科学在政治面前似乎很无力,结果让人失望。原定于14日结束的大会,一直拖到15日,直到最后才勉强通过了一份叫做《巴厘岛路线图》(Bali Roadmap)协议。这份协议现在看来真的只能算是路线,因为多次妥协再妥协后的它只告诉人们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各国需要进一步谈判的主要内容(比如削减排放,保护森林,资金资助和技术转让等)及相应的日程表,而具体谈得成谈不成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就好比指了一条路,走不走要看各国领导人的心情。虽然有官员乐观地称这是一次突破(总比搁浅好),但谈了这么多天,实质性进展却依旧缓慢而艰难,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谈判背后的较量

谈判有时候就是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何况这是一次出席的政治家多于科学家的谈判。有个笑话说,政治家说行的,那就是可能,如果真的就行了,那他简直就不能算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想一想自1972年《框架公约》签署以后磕磕绊绊毫无进展的谈判历程,想一想美国人毫无顾忌地单方面退出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我们就应该对政治家的外交艺术有所了解。

关心气候从来都不是政治家真正关心的问题,那是“杞人忧天”的科学家或环保人士所关心的事,政治家首先要考虑的是利益,其次是名誉,最后才是气候,毕竟气温高低也会影响到人体的舒适程度。这利益的权衡和掂量,就不是我们所能明白的,各国都有各自的智囊团去理清这里面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但如果我们能了解到隐藏在这类问题背后的一个词语—利益时,我们就能少一些困惑。

真正希望世界清静到一尘不染的国家当然有,当然他们此刻已经无法再考虑利益的问题了,因为他们面临更头痛的大问题—亡国的灭顶之灾。这些国家就是那些海平面非常低的岛国,比如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他的1.1万国民在2002年开始放弃家园,举国迁往新西兰。印尼科学家今年1月也曾预测印尼约1.75万个岛屿中将有2000个可能在2030年前被海水淹没。刚出炉的IPCC气候评估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到2100年之前,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至4摄氏度,海平面的升高幅度是18至59厘米,更多的国家将面临艰难的抉择:是放弃故土还是加固防御?

让发展中国家减排,可能吗?多数发展中国家尚处于饥饿和贫穷边缘,本来排的不多,还要他们减排,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另外,发达国家的化石燃料已经烧了几百年,现在脱贫致富了,就禁止发展中国家烧化石燃料,这公平吗?但是就是有一些厚脸皮的国家,特别是美国要求发展中国家负担减排义务,美国总担心发展中国家因此“占尽便宜”,并且一次次以此为借口走单边主义路线。结果自然是招致一片嘘声,而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很清楚让发展中国家减排是不现实的,并同意不让发展中国家额外承担减排义务。

那只能是发达国家做贡献了,但是无论这些国家是靠化石燃料换钱,还是用钱换化石燃料,如果在减排协议上签字,那就意味着化石燃料出口量的减少或大量工厂规模受到限制,纵使政府同意,有权有势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会想法设法对政府官员施加的压力,加上政府考虑到国内政治经济情况,考虑到引发的生活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因此都不愿轻易刹住这辆行驶速度缓慢的经济列车。而且,他们之间也在相互嘀咕闹矛盾,不可能让一些国家减排,而让排放量超过25%的老大——美国肆无忌惮地污染减排所留下的洁净的空间吧,这样的游戏未免太不公平。那么,让美国带头怎么就会这么难呢?当然了,美国向来都如西部牛仔一般特立独行,并且打着自己的经济小算盘。

三、美国人的小算盘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虽然利益是各国都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但谁都不如美国那么直接和顽固,那么不顾颜面。美国是个自我意识为主和利益驱动的国家,回顾他的建国史就可窥一斑。从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政治性契约文件《五月花号公约》到独立战争后的《独立宣言》,从林肯颁布的《宅地法》到美国专利法,背后无不充斥着个人和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如今在美国商务部的大门口上还刻有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是引导全球经济的老大,试问怎么可能限制得了老大的行为呢,即使他不遵守游戏规则又能怎么样?让美国放弃其中的利益,实在太难。有人会问为什么将减排等同于经济减速呢?在清洁能量没有广泛使用的今天,石油等化石燃料是不可替代的,机器设备乃至整个国家机器也都依赖于这些化石燃料运转,而要达到减排目的,要么控制工业规模,要么投入更多资金开发新能源,总的一句话,都会直接造成国家GDP的减少,至少短期内是这样,何况美国人有的是买油的钱。

美国也不是不知道新能源的重要性,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是领先的。但美国现在的能源策略可能是这样的:不管是否合法,能抢夺的就先抢夺国际能源,没法抢夺了再买,买不到了大不了再回本国挖,挖完了,美国的新能源技术估计已经瓜熟蒂落了。减排显然不合美国的小九九,不能使之经济利益得到最大化。

美国不愿意谈论减排当然还另有其因,因为作为发达国家还要面临一个责任,就是必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清洁能源的资金和技术开发及转让。让一个以知识产权保护根植于人心的资本主义帝国,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美国显然不愿意!

需要技术的国家此刻得不到买不起技术,而持有技术的国家通过技术控制和间接奴役那些需要技术的国家使他们为之服务,这就是知识产权带来的社会问题。正如在2002年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第13届院士大会上,印度总理瓦杰帕伊针对该问题所反问的那样——“这个世界还有公平吗”。

四、中国的减排之路

不管世界公不公平,至少气候变暖的威胁谁都无法逃避,中国也是。中国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利用数字高程地图(DEM)和2004年世界银行公布的GDP数据可以初步统计出全国约1/4的GDP产生在沿海仅5米海拔内的区域,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风暴潮增多等灾害将直接威胁中国的经济建设。《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100年来观测到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至0.8℃,今后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也有数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将可能升高1.3℃—2.1℃,2100年甚至会升高3.9℃—6.0℃。中国同样面临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没有强制的减排目标,但毕竟是世界上第2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并可能很快超过美国(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中国在2007年底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显然中国今后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西方媒体对中国也是格外关注,很多国外环保人士对中国怀有敌意并在一些网站上表示强烈不满。

指责布什这个单边主义牛仔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指望富国俱乐部的头脑们某日突然联合起来大发慈悲并不现实。我们要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走自己的路!

怎么走自己的路?是利用我们的发展中国家身份继续进行有效的政治斡旋,还是及早应付新能源技术的挑战?

政治斡旋只是暂时的,一个大国不可能在资金技术援助之路上走得太久;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沉重的代价,也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也许挑战会减慢我们的GDP增长速度,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人类迟早有一天要面临能源这个难题,何况我们此刻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减排项目来抵消部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中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中国以促进了中国的清洁发展,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碳市场。当欧盟不断发劲,签下第一个国际碳交易协议时,一场围绕着能源的绿色战争其实已经悄然而至。(数据有误,故删除)可以预见,能源技术竞争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一个重要的棋盘,能否玩得得心应手,就要看对弈者对整个棋局的把握是否具有远见。

中国国家主席在早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贡献。中方在本次大会上也正式表示,在发达国家给予资金、技术转让等支持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也应当在减缓排放上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以大国的气度和敢于承担的责任心,赢得了赞赏,但这是不是表示我们真的已经做好了准备,应对气候变化的宣战呢?国务院在2007年5月30日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显示了我们的责任和决心。

五、尾声

气候的变暖是否和人类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密切有关,历来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但IPCC的一次次评估报告无疑代表了当前的主流观点。

也许美国还在研究2005年那次让他有着切肤之痛的“卡特里娜”飓风,也许英国正在为这个时候的气温庆幸暖冬没有再度光临,也许德国汉诺威的狗熊因为失眠而正为2008年的冬眠时间忧心忡忡……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没有国界,它是人类或者说自然界所有生物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走到了一个理性和利益的十字路口。

我们真不希望地球如同霍金所担忧的那样“变成像今天的金星一样,高达250摄氏度的表面温度,并且下着酸雨”。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巴厘岛是美丽的,愿这份美丽天长地久!

请多了解地球,关心地球!为了人类的明天!(图片来源:IPCC)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