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旅行和地学
从永定河到爨底下村
从永定河到爨底下村

从永定河到爨底下村

我在门头沟找到一个中国古代的山城,叫川底下,那里都是石头,我在其余电影中从来没看过这样的景色。–《投名状》导演陈可辛

1.沿着永定河走进太行山

北京的西北方向,绵延着一条河。千百年来,这条河默默地哺育着古老的北京城。这就是永定河,一条被人们寄予厚望,并且希望它永远安定的河流。永定河源于北京西部的高地,因此河床也远远高于北京皇城所处的平原。过去河床时常变动无常,一度被称为”无定河”。但经过历朝历代的治理后,永定河成了名副其实的永定河,永定河上的卢沟晓月成了燕京最美丽的十景之一。永定河的上游,也就是桑干河,则成全了作家丁玲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图1 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从北京市区进入门头沟的公路一开始便沿着永定河蜿蜒前行。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的山路大多紧挨河流,因为水是天然的工程师,它们会选择较软的地层,用万年的涓涓细流雕琢出一张宽阔的河床,而在河床边修路显然要比开山打洞容易得多。

永定河在雁翅镇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往北是属于永定河流域的珍珠湖和官厅水库,往西则是清水河。此行的目的地是西部的古村,因此我们在此和永定河恋恋惜别。路还是沿着河流而走,但河水开始逐渐干涸。上游的斋堂水库虽也能蓄水,但气势终不如永定河磅礴气派,一到秋冬,水库紧闭闸门,下游便成了无水之源,河床里堆满了落叶荒草,一派寂寥。

要问北京周边的山哪里最好看,还得到门头沟。门头沟称之为沟再适合不过,因为山区面积就占了全区面积的98.5%,除了山还是山。门头沟的山是北京西山的主体,也是太行山的最北端,太行山以其巍峨之势拔地而起,成为华北平原西部的天然屏障。这里的山,几乎囊括了元古界以来(16亿年以来)除泥盆纪、志留纪以外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仅元古代地层就出露360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换句话说,这里的山的年纪都大的不得了。

图2 在门头沟妙峰山镇斜河涧村白龙沟发现了这颗重达五百余吨顶部平整的大石块,表明这里曾发育了冰川,而石头就是由冰川携带过来的。这块巨石高达5.5米(两层楼还高),长7米,宽6.1米,保存了国内最好、最清晰的冰川擦痕遗迹,对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古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图片来源: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

人因为老而沧桑,山因为老却多娇。当你在一片老山中发现隐匿了几个世纪的古老的村落时,你会发出怎样的惊叹?这个古老的村庄,有着一个古老的名字–爨底下。

2. 爨底下村

从苹果园出发驱车2小时后,我们开始感触到了几个世纪前的气息。明清古村落–爨底下到了。

刚入村口,迎面扑来一个大字,数一数,了不得,整整30个笔画。

好一个”爨”字!先前在陕西见识到了一个超难写的字,biang biang面的biang,不想爨字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图1)。爨”读作”cuan(第四声)”,在这里取烧火做饭的意思。其实记住这个字也不难,兴(繁体字为”興”)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烧。古人不仅用爨给人、给地取名,还发明了爨体书法,意义深远,让人称奇。不过可惜的是经过简化字改革后,”爨”字简写成了”川” 字,官方名称川底下。虽易于识记,但终不如”爨”字有滋味,因为不少人就是奔着这个字来拜访这个村的。

扇形展布的爨底下村静静地依偎在太行山的怀抱下,相传这个村的祖先姓韩,于明朝永乐年间迁至此地繁衍生息。因地处京西古道上,该村曾经热闹一时。时过境迁,随着京西古道的荒废,小村逐渐没落。也许恰恰因为如此,小村得以保存了70 余套明清风格的四合院民居。凭借原始又完整的古村落风貌,小村如今成为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京西一道访古探幽的风景线。

图3 造汉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时候要记住汉字似乎更是不可能的任务。举个例子:陕西biang biang面的biang字,爨底下村的爨。

门头沟山多平地少,和很多村庄一样,爨底下村像梯田一样沿山势高低拾级而建。这样一建可好,原本平淡无奇的村落顿时变得错落有致,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非常有层次感,下面这个屋子的屋顶可能恰与上面的屋子的脚底等高,无怪乎有人将他称之为北京的”布达拉宫”。最令人称赞的是受地势的影响,这里的四合院没有两家是一个模样的,而原本属于不同门户的院子总能阡陌交通,通过巧妙的布局紧密地结合为一体,邻居院落之间总能找到一条相通的仅一人宽的小路。沿着青石铺砌的台阶和街巷散步其间,本以为到了小巷的尽头,不想尽头处一个转弯,小巷是曲径通幽,立刻又延伸出另一条长长的小巷。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我原以为只有心细如丝的南方人才能捕捉到,不料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烟雨迷蒙的江南村落的感觉。

古朴的门楼、院墙和青瓦,虽然满是沧桑,有些甚至岌岌可危似乎随时可能倒塌,但无论是院子的门礅、墙雕、影壁还是墙头的瓦当,细看后仍然不失当年的精工细作。即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风韵,也包含了北方大院的恢弘气势。堆砌的石墙巧妙地将脚底下的干净的小巷和紧挨着的屋顶分开。我心中暗挑大拇指: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感觉的古村。

爨底下村-明清古建筑群

图4 爨底下村位于京西古道上,群山环抱。整个村落由70余座近700间古民居组成,布局错落有致。这是一幅古朴秀丽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投名状》的很多场景就在此取景。

爨底下村-财主院-大五间前的屋脊

图5 财主总是选择最有风水的地方搭台建楼,在财主院前一站,对面是青山,底下是村民鳞次栉比的屋脊,景色煞是优美。

俯视爨底下村

图6 俯视爨底下村,发现整个村落保存地非常完整。而距离此处不远的柏峪村虽然也具有明清风范,但是很多老房子已经倒塌,却是非常适合拍古装鬼片的好地方。

大丽花-古村落

图7 这里除了小巷阡陌外,另一个特点就是花儿开得特别美,就像这大丽花,鲜艳夺目,给灰色的历史增添了无数欢快的色彩。

一副画

图8 我喜欢这张图,因为画中人在画画。这是一种意境,只有在这种如画一般的环境下,才可能找到画画的感觉。

北方的江南水乡-爨底下村

图9 湿漉漉的石板路,斑驳的墙面,杂草众生的屋檐,仿佛带我来到了久违的江南水乡。

3.后记

我有时候瞎想,为什么有些城市看着就那么典雅,有些村庄看着就那么古朴。追本溯源,蓦然发现这种感觉源自于他们的建筑材料。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被称为北方的雅典,这得益于爱丁堡的建筑几乎都是天然石料堆砌建成,墙面没有经过粉刷和磨平,岩石缝隙中填塞上白色的石灰,因此岩石间的原始色泽差异和粗糙的岩石表面使之充满了历史沧桑感。爨底下也是相似,遍布全村的巷道以及墙体,都是就地取材的石条和石块搭建而成,以至于我曾把她和河北于家石头村混淆。石头是古老的,他们是百万年时光的化身,而这个村庄,因为有了这些石头,也就拥有了百万年的灵魂!

这里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住民如今家家户户都摇身一变成了餐馆旅店,世外桃源般的祥和宁静可能从此将离他们而去,但是他们用沉甸甸的古村文化,换来了一个新的抉择–脱贫致富。我反对为了保存一个地方的古文化或古建筑而自私地要求他们背井离乡或停止发展,我想只要是人,都有选择富裕的权利,只要这里的居民和游人能够继续爱惜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游人稍多一点又有何妨呢?

离开古村的那日,下起蒙蒙细雨。雨水顺着杂草丛生的瓦片间滴下,在屋檐下悄然滑落,滋润着青石板间一簇翠绿点缀的小万寿菊,墙头的那抹绿色也在风中摇晃着婀娜的身影,就连青石板也泛着淡淡的亮光。路边的小商贩此时都不见了踪影,街边的游人也渐渐稀少,古村愈发的安详宁静。

4.旅行线路

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距北京市区约90公里。可先乘车到苹果园地铁站,出地铁,或包小面包车(150元左右)或乘坐公交929支线,沿着109国道,可直达爨底下村。因为门头沟平均海拔高,行车速度不快,公交车行程约2个多小时。

爨底下村住宿非常方便,几乎家家都是旅馆,住宿一般每晚15 元,吃农家饭,价钱偏贵,但可以跟户主商量。进村门票20 元。自驾车的朋友若要夜宿爨底下村,晚上可以把车开进村里。当然,距离村子不远的柏峪村也可以住人,而柏峪村的黄草梁更是一个登高赏秋色的好去处。

更多照片请见:http://picasaweb.google.com/kongcuo2/spdqGH

该文已发表于天津《每日新报》:数个世纪的沧桑隐匿 石头古村爨底下

数个世纪的沧桑隐匿 石头古村爨底下

9条评论

  1. 你的游记写的比我强多了,这个难写的爨字,恰好成了人们印象最深的地方。
    ————————
    我已经将你链接改为这个站点。
    近期我懒得用聊天工具,有想法的会不时给你写信
    ————————
    关于联合,我初步的想法是做一个诸如“地理博客联盟”这样的logo,然后逐步邀请加入,类似CBN、臭豆等自由型的联盟

  2. 地理时间:刚才浏览了CBN和臭豆,觉得联盟的方法值得尝试,把相关博客放在一个页面上,输出一个feed,既可以减轻一个博客的工作量而提高帖子质量,又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很不错的想法,不知道技术上实现是否容易。

  3. 那条路是很难走的,如果对那个地区熟悉的话,完全可以直接从山里穿过,而走大路的话是很远的。我们在珠窝下了火车之后就进入一个山谷里,一个上午的时间才走出山谷,在里面也很容易迷路。我们是在初春去的,里面的植被没有发育,特别是没有水,如果是在夏季,那条路是根本走不通的。幽州-旧窝庄这条线 我们也走过,这里也有一些照片 “幽州—— 旧庄窝”徒步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