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旅行和地学
阳台山系列:在自然中旅行的意义
阳台山系列:在自然中旅行的意义

阳台山系列:在自然中旅行的意义

科学家并不为了有用而研究自然。他研究自然,是因为他能从中获得乐趣:他之所以能获得乐趣,是因为自然是美的。如果自然不是美的,他就不值得认识,生活也不值得一过。——法国数学家彭家勒(H.Poincaré)

仰望阳台山上的蓝天白云

一、旅行的意义

到自然界中旅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不同的意义:

  • 既然一个人能坐在椅子上悠哉游哉捧书漫游,又何苦要真的出行?
  • 旅行的意义,决不能止于幻想(期待)和回忆,不要追求某一片段的、唯美的画面。旅行的意义在于对过程和细节的亲身体验。
  • 旅行提供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场景,使我们能暂时摆脱因循守旧的日常生活中难以改易的种种自私的安逸、种种陋习和拘囿。
  • 旅行的目的地其实并不重要,我真正的愿望其实是想离开现在的地方。

我对旅行的理解,随着旅行次数的增加,也在不断地调整。2002年以前,我没有想过旅行,最多只是被一些美丽的摄影图片所俘虏,产生了片刻的旅行冲动罢了。但是,在2002年的某一天,一个强烈的信念突然占据了我:人之一生,时间长短,无从控制;对于空间,我却可以自由支配。不出去旅行,我既丧失了时间,又失去了空间,没有时空的我,还将剩下什么呢?

这些年,我开始理解自己,我逐渐意识到:人其实没有比自由更远大的追求了。不自由,毋宁死!我相信,这也是每个活着的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只不过有时候这个目标被忙碌的生活掩盖住了,以至于没有时间思考罢。

几个月前,按着自由的思路,我获得了一个自认为颇有道理的结论:旅行不在于人走得多远,而在于心有多自由。如果我们把旅行的路线、远近、花费作为炫耀的资本,那只能说明自己对旅行认识的浅显,还不懂得旅行的真谛。

对旅行的理解,也就是对人生的理解。如同朋友骆驼所说,对摄影的理解,也就是对世界的理解。

二、在自然中旅行

今天,面对着公交车上拥挤不堪的人群,虽然我的心如水一般的平静——这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我还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包括我自己,感到莫大的悲哀:我们离自然渐行渐远了。

我经常幻想着这样的旅行场景:在空谷幽兰的山涧旁,我放松地躺在平软的草地上,凝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听着清脆的鸟鸣和潺潺的溪流,嗅着随风飘来的带泥土味的幽香,品尝树上新鲜的野果和青草散发的独特的味道,既不用担心昨天,也不用顾虑明天。

停!这样的旅行场景,可能在城市中实现吗?

不可能,再优秀的山水城市也不可能。更别提笼罩的烟雾,喧嚣的车辆,刺鼻的尾气,带毒的食品,还有那些一天到晚也忙不完的工作。

因此,我突然发现了在自然中旅行的好处:除了拥抱自由,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觉,都可以得到大自然最大的赏赐和恩惠。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原来就是这最为本质的“六觉”交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开头有这样的话:“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其中,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蕴。色蕴是用于感知的“眼、耳、鼻、舌、身”,而受、想、行、识蕴统归为意蕴。菩萨认为五蕴中没有任何一蕴不是空的,世间万物都是“空”的,既所谓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我希望在自然中旅行的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感知自然的眼、耳、鼻、舌、身、意,找到属于自己的六根清净。

附:大乘佛法的核心,短小精悍、文字非常优美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5条评论

  1. Ke

    写得很好,深表赞同,一看就是喜爱旅行之人啊。
    我也是旅行爱好者,以前寓居成都时很喜欢去川西徒步、骑行,偶尔登山。体会那种来自洪荒的的寂静、孤独、荒凉的感觉。体会身体疲惫匮乏到极限,精神却紧张兴奋异常的美好。有道是“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虽有些俗烂,却相当真切。另外,能有趣地发现地理文献上的文字变成了实物,甚至融入了你的喜怒哀乐,快哉。
    诚如文中所说,不自由,毋宁死。但现实中却有太多牵绊,似乎永远都在为别人的梦想而忙碌,至于自己的梦想,早被扣上“天真”的帽子打翻在地了。一生几十年,似乎只有年轻的这十几年相对属于自己,现在不疯更待何时?

  2. @Ke: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这句话很有同感,那个时刻,多么希望眼睛和肉体能彼此分开,让肉体原地休息,眼睛飞到顶峰去一览无余。但这根本不可能,否则就成了所谓的“神游”。
    至于自己的梦想,早被扣上“天真”的帽子打翻在地了——你找对人了,我们一起天真吧!
    一生几十年,似乎只有年轻的这十几年相对属于自己,现在不疯更待何时?——这话说得有些泄气了,活到老,学到老,更要走到老。老来也可以疯狂,只是不要学夕阳红——到此一游。

  3. 有不少朋友因为旅行喜欢上了摄影,我却因旅行见到了摄影的局限性,因此转向绘画寻求解决之道。绘画是对世界的观察、理解、及表达。但不受镜头的限制。
    另,我想古人穿越到现代来,一定会欣赏到城市区别于山水的独特之美。山水之美来自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城市之美来自于人类的智慧创造。既然是旅行,为什么一定要将旅行限定在自然山水中,才觉得“自由”呢?既然愿意与自然交流,为何不愿意与人类自己的作品交流呢?都是这世界的一部分啊。
    何者为美取决于你采用的标准。如果没有标准,这世界无所谓美或者不美,只有存在本身。旅行的时候追求自然之美,不也是有所求么。

    1. @静:

      关于旅行和摄影的一些想法,我在《内蒙古的常见野花》也曾写过几句。你说的很对,摄影具有局限性,对于美,不在一个多么高级的相机,而在于一颗懂得如何去关注和欣赏的乐观的心。对于绘画者而言,绘画更能体现观察、理解和表达。如果为了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绘画是个很好的途径。可以看《笔记大自然》这本书。

      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呢?读者不一定能从绘画中得到绘画者的观察、理解和表达。非写实的绘画通常带有艺术色彩,艺术有时候会夸张,是虚假的(见《努力去理解的艺术》)。我有时候宁可相信摄影中的真实世界。当然,这并非绝对,个人喜好不同啦。

      我同意旅行可以大概分为自然和人文两部分,也非常赞同你所说的不一定要将旅行限定在自然山水旅行。文中我也说过“旅行不在于人走得多远,而在于心有多自由”。只要你的心自由了,旅不旅行不所谓。旅行不过是达到自由、忘我的一种途径而已。

      在自然中旅行,却有一些是城市里无法体会的。大自然中有城市里没有的新鲜空气,有城市中没有的声音、色彩等等。因此,在自然中旅行一定是不同于在城市中旅行的。这是我有一天突然发现的:去自然中旅行更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