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旅行和地学
吴传钧先生去世,又一位大师的陨落
吴传钧先生去世,又一位大师的陨落

吴传钧先生去世,又一位大师的陨落

吴传钧院士遗像

人生短暂,工作为志,乐观为勤,不仅要早立志,而且要立大志,发愤图强,贯彻其中,必有收成。——吴传钧

2008年02月05日 宋叔和,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享年93岁。

2008年02月03日 赵景德,地质学家,享年90岁。

2008年02月18日 丁锡祉,地理学家,享年92岁。

2008年03月06日 刘东生,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享年91岁。

2008年10月09日 肖楠森,水文地质工程学家,享年94岁。

2008年11月04日 任美锷,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享年96岁。

2008年11月25日 陈述彭,中国遥感地学之父、中科院院士,享年88岁。

2009年03月13日 吴传钧,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享年91岁。

这些为新中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为中国的学术界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绝尘而去。大师陨落的岁月到来了,当这些大师陨落之后,未来的中国还有大师吗?还有多少大师?

吴传钧

吴传钧出生于苏州一个“叔侄状元、父子兄弟翰林”的现代书香门第。他从小受父母教导,养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上初中时,听地理老师讲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他对国家美好的建设前景充满了憧憬。又因为著名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曾兼任过苏州中学的校长,图书馆地理学的藏书特别丰富,还有《地学杂志》《地理学报》(竺可桢等1934年创办)等刊物,更是激发了他对地理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虽然地理是冷门,但是在兴趣的指引下,他考入了中央大学地理系,胡焕庸正是系主任,胡先生的“学业并重”的教导影响了他一生。1945年,他考取了中国地理专业唯一一个公费出国的名额,经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P. M. Roxby)教授介绍,进入利物浦大学进修。

1948年,他撰写的Rice Economy of China以优秀成绩通过答辩,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国从事地理学研究,一干就是60年。

吴传钧的主要贡献

吴传钧先生是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事业的开拓者。我想,只有一个领域的系统的开拓者方能称得上大师。他受之无愧。

围绕吴先生的贡献有5个关键词:农业地理、土地利用、国土整治、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开拓了我国农业地理学与土地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主编《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0年),主持《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科学出版社,1990年)等重大任务。

2)加强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发展与国土整治和规划的研究。提出“经济地理学是与自然科学、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关系非常密切,具有自然—经济—技术综合特别的边缘学科”,这一科学思想开创了经济地理学欣欣向荣的局面。

3)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建树、复兴人文地理学,确立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促成了地理学会中成立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编著和翻译了大量现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著作。组织专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人文地理卷》。近年来还主持完成了《中国人文地理丛书》的编写(科学出版社,2008年)。

4)卓有成效地组织推动全国和国际地理学术活动。建国初期和李旭旦等(《海陆起源》的译者)创刊了《地理知识》(现改名为《中国国家地理》);改革开放后,创办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专业期刊。

名家之言

“现在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细了,比如我们的地理学,它的第二级学科就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这样分的。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跟第四代的问题了。比如说我们的经济地理,分成农业地理,工业地理,运输地理等。我们的人文地理又分政治地理,人口地理等,分得很细。甚至第四代都出来了。因此人生的精力有限,真正做的话,也只能做一个比较小的学科,一个小的分支,作为它自己的主业,往往地理这个大学科,反而关心它的人少了。所以我的导师提醒我,你做学问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千万不能忘记发展地理学这个大学科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他这个提醒是很重要的。导师对我的提醒,是一辈子受用的。他帮助我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而且取得了成效。”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站在学科前沿,一定要在从事自己的小学科时不忘大学科,必须要清楚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所处的位置。

西安的土地利用图

西安的土地利用图

延伸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