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旅行和地学
密云桃源仙谷旅行之一:桃花源记
密云桃源仙谷旅行之一:桃花源记

密云桃源仙谷旅行之一:桃花源记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比尔·波特

541478c925bd

一千五百多年前,一位隐士写下了这么一个被后人传颂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描述了东晋年间,一位渔夫出于好奇,在山林里的一片桃花林后偶然发现了世外桃源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描述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位隐士叫陶渊明,这位归隐田园,与自然为伴的文人,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篇《桃花源记》,日后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同时也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如果要用一个字表示这种精神境界,那就是“隐”。

隐有两种。一种是真隐,是陶渊明式的淡定,是出世;另一种是假隐,是诸葛亮式的等待,是入世。第一种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第二种人,是“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凉。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为自身的生存而竞争是一种本能,尚未开化的孩子,不会把较大的苹果给别人,就是因为本能让他意识到,占有较大的苹果,能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隐士,这群特殊的人,却能通过苦行修炼,使自己摆脱俗世杂念,不受本能驱使而与世无争,也许这正是隐者受人崇敬的地方。美国人比尔·波特是一位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家、汉学家,号赤松居士,他在《空谷幽兰》中说道:“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对于隐士,我们除了崇敬,还能做什么呢?

《桃花源记》随后记载“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种场景,我也曾经历过一次,至今一直念念不忘。

2008年,为了拜访河北一个名叫石头村的古村(据说是明朝宰相于谦的后人避世的居所),我们从北京先坐火车到石家庄,在石家庄乘汽车来到正定。正定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县城,但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内的寺庙和古建筑保存精美,建筑学家梁思成说他在正定虽“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并留下了著名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我们怀着对古人无比崇敬的心情,循着梁思成的脚步,一个接一个地游览古庙、古塔,并且花了很少的钱在天宁寺门口的小饭店里吃到了河北的河间驴肉。逛了一圈后,我们坐上了开往井陉县的客车,准备到井陉再转车到石头村。

晋朝的古书《述征记》记载,太行有八陉。陉指的是两山之间的狭路。在古代,从华北平原穿越太行山一共有八条山路,井陉是其中的一条。北京南口到居庸关的那条路也是八陉之一,称为军都陉。中国地质学创始人丁文江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八”是中国地理上的一种迷信,只是为了凑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这位被胡适认为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说:

无论哪一县的县志,都有本县的“八景”。只要水沟上有几块木板,就叫它“板桥秋月”;一所破庙,就成就了“古寺钟声”。无论如何,四个字一景,总要凑成刻板式的“八景”。“八陉”的来历大概也不过如此。

汽车不久便到了太行山麓,去井陉必须翻越一些山岭。山路蜿蜒而上,供行驶的车道越来越窄,因为正值秋季,气候干燥,加上这里植被稀疏,车行之处,尘土飞扬,而且像喝醉了酒一样上下颠簸。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的汽车停住了,挡在面前的是一个山坡,山下有一个小洞,仅能过一车,洞口处透着亮光。等对面过来的拖拉机从山洞出来后,我们的汽车也钻进了山洞,山洞非常狭窄,借着微弱的光线,看到坑坑洼洼的洞壁,没有浇筑水泥,我猜这是山里的人手工开挖出来的。令人意料的是,出了山洞,眼前的天地豁然开朗。不远处是一片平地,有整齐的民房。我还清晰地记得那里种着一种高大的菜,透出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绿色。我顿时被这种意外征服了,这种场景不由自主得让我想起了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至今,我一直用心呵护、珍藏着这份记忆,这份记忆要比我那次专程去探访石头村的经历更加宝贵。在不经意间,我仿佛寻找到了旅行的一种意义,那绝非刻意的找寻,刻意的结果,可能会同《桃花源记》中所述的一样,“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旅行的意义可能就在于这种意外的惊喜和豁然开朗。

这种感觉是什么呢?

像一缕青烟,一方净土,一丝感动。

她又在哪里呢?

在城门外,在大山里,在不经意间。

6条评论

  1. shinee

    尘土飞扬,苍凉昏涩,满目荒野中那绿油油的青菜也让我眼前为之一亮。你会诧异缺水少沃土的地方怎么能长出这么水灵灵的蔬菜。

回复 棋牌之家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